發表文章

StreetBike/實戰認證 不只是好看的CL77

圖片
    從1959年本田推出第一台「CB」也就是,BENLY CB92,開始,可說本田開發出新車輛,絕對不只是為了好看,更為了在賽事上,證明本田的價值。早在1954年,本田宗一郎就宣示,要讓本田車參加「曼島TT」賽事,CB92也可說是本田為了賽事傾心開發的性能機車。然後,本田對賽事的追求不止步於公路上,這就得說到今天的主角「CL77」。

StreetBike/友善的英製單缸 Triumph 250 trophy

圖片
    說到老凱旋,大眾最有印象的應該仍是雙缸並列直立引擎的經典形象,但事實上凱旋生產的單缸車也有不錯的水準,比起性能而言給人更多的是自在的騎乘感受,就是這次的主角250 Trophy 。     1970年8月的 Cycle World 雜誌 開頭是這樣形容250 Trophy「Slow, But Friendly」,單缸OHV 250cc排氣量的直立引擎可以提供22匹馬力的輸出,如果對比上同樣誕生於1968年的老大哥,第一代Trident 750,直列三缸又有60匹馬力,的確算是慢車。     先講一下Triumph小車的發展,1938年,凱旋工程(注意,此時凱旋公司名稱為Triumph Engineering Co Ltd,1983年後破產重新組織才叫Triumph Motorcycles Ltd)推出Speed Twin 5T,具備500cc雙缸,1939年,隨著Speed twin的成功,又推出了Tiger 100,二戰後兩款車系也繼續發展,不過凱旋一直想在價格較低的低排氣量單缸的市場上也佔點位子,因此1954年 推出了T15 Terrier(150cc),這也是凱旋第一台Unit construction(一體式)引擎,也就是引擎與變速箱都在同一個外殼裡的設計,其實就是今日主流的引擎佈局。     T15 Terrier隨後發展成200cc的T20 Tiger Cub,但同時凱旋的母公司BSA(1951年時BSA收購了凱旋)接手設計,1958年推出了250cc的BSA C15,由於C15有著包括漏油、電系問題、汽門開合問題等等,BSA後續也以此為基礎,推出更大排氣量的B44系列(441cc),1967年,B25正式取代C15。     既然母公司BSA都推出更好的引擎了,仍保有自有產品線的凱旋,也以B25 Starfire為基礎,推出了TR25W(W代表Woodsman),也就是250 trophy,也取代了原本的Tiger cub產線。     雖說是來自於BSA B25 Starfire,但外型上仍具有當代凱旋特色,油箱及側蓋的形狀頗有Trident 750的感覺,與B25對比,250 trophy的馬力稍小(B25 25.8hp/7250rpm、250 trophy 22hp/8200rpm)不過,作為一款Scrambler,仍然有其不錯的駕駛樂趣

StreetBike/最經典街車繼任者 本田CB360

圖片
      Honda在雙缸技術上的實力,從1961年的CB77就已經展現,而後1968年,具備經典街車外觀的CB350開始生產,並取得了商業上的大成功,1974年,繼任者CB360出世,這是一台任何人都能安心駕馭,卻也具備合理性能的街車,可能說是最優秀的街車之一。          講述CB360之前,必須先理解CB車系以及本田雙缸的開發史,1959年本田推出BENLY CB92,也是首台冠上「CB」之名的機車,由1959年全日本摩托車錦標賽中奪冠的BENLY C90為基礎,開發出的並聯雙缸運動車款,一切的目的,就是為了賽事,早在1954年,本田宗一郎就宣示,要讓本田車參加「曼島TT」賽事,CB92也可說是本田為了賽事傾心開發的性能機車。 CB92搭載的引擎為排氣量125cc雙缸SOHC四行程,動力輸出為15ps/10500rpm、1.06kgm/9000rpm,對比一下同時期日本廠牌二行程引擎的平均輸出馬力只有6.7ps,的確算是高性能,也注意到最大馬力與扭力都要到高轉才爆發,的確是性能車的設定。     因此,雖然CB92名義上是市售車,但接單生產且跑車的設定,距離我們熟知的街車CB還有點距離,但本田不只瞄準賽事,也瞄準廣大機車市場,1961年,本田推出了CB77「Super Hawk」,排氣量達到了305cc,同時也與前輩CB92採用的沖壓車台不同,改用了鋼管車架,並且曲軸角度180度的設計也有效抑震,也奠定了未來CB車系的基本架構。 CB77,為什麼上面放著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」?因為作者波西格就是騎著這款車帶著兒子進行公路旅行,隨後有了這本書      1968年,CB350誕生,K0版本中,油箱及車輛細節還有著前輩CB77的樣子,而後慢慢越像大眾認知中的街車樣態,CB350承襲了CB77可靠的優點,並且車台上也改為單搖籃車台,引擎多了一根支架,動力方面雖僅350排氣量,但在10500轉時仍有36馬力,極速也可達170公里/小時,最大的重點是,它售價低於1000美元,平易近人的價格,可靠好駕馭又有不錯的動力,讓CB350生產五年時間裡,就賣出了319,712輛,僅僅 1972 年一年就售出 67,180輛。而且小排氣量還帶來一個大排氣量所沒有的強大優勢。 CB350 K0 look     1973年,以阿戰爭爆發,中東地區動蕩的情勢影響到石油生產

二輪書評/風華正䡚讀後感

圖片
風華正䡚是一本由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第30屆學生所製作的畢業作品,希望靠著將車輛知識、歷史、人物訪談等內容集結成冊,達到對日漸消逝的二行程機車文化的保存與延續。 雖然因為工作無法去新一代展場親自欣賞,但我仍自費訂了一本,一句話先對觀後感做概述「熱情滿滿,資訊正確可以加強」。 使用線裝好處是可以平攤書本好好欣賞內頁圖片,另外照片中出現的橘色模型車就是馬赫(1972年的MACH 3 H1B) 令我驚豔的是書本巧思上的設計,線裝書很適用於攝影集以及這種圖像多的出版品,可以攤平欣賞圖像,十分貼心,另外書中復刻了老式機車新領牌照登記書、違反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、以及山葉RZR的出廠證,老車文化的保存往往不只是車輛本體,文件、廣告、報導等等紙本也同樣重要。 白色部分是書中復刻的機車新領牌照登記,藍色是我父親過去留下的。 這是一本給非重度玩家看的入門書,書中對於打檔形式、二行程與四行程內燃機差別作出解釋,對於新手而言,這些基礎知識也可起到興趣,去了解更多。 雖是新手向內容,但作為文化保存導向的出版品,仍須有正確知識,新手靠這本書去了解相關知識時,若對過去歷史理解錯誤,對文化存續而言無疑是傷害,因此容我做個勘誤 二行程並不是四行程的祖先,兩者誕生的年代相近(1860-70s),至於四行程與二行程誰先在台灣普及,只能說是並存的,早期慶豐行引進的各式本田車,也都是四行程引擎,更別說在1974年三陽本田生產的野狼,以及更早些時候光陽本田生產的CB100及衍生車系,甚至在大度路飆車熱潮時,也別忘了名劍及戰馬還有運動狼! 我喜歡書中採訪了瓦斯行,並且介紹了台隆的雄獅以及永豐生產的川崎B1,也簡短介紹南B1北雄獅的現象,畢竟不是只有大度路上的車才是經典,商用車才是帶動台灣機車產業前進的骨幹。     但,不多介紹B1這麼重要的商用車的原因是什麼呢,B1應該怎麼樣都值得多一點篇幅的,60s到y2k時代都持續生產的車輛,甚至停產年份2003就是禁止二行程機車製造那年啊!多有意義! 也發現書中將雄獅稱為日本石橋與台隆合作研發的車款,這是錯誤的,書中雖提到日本石橋停產機車的原因,但這件事發生在1972年,當年日本石橋將產線給予台隆,不再生產機車,而雄獅則在1975年開始生產,此時商標雖有「BS」但那不是日本石橋了,就是石橋台隆,書中的因果關

StreetBike/60年代寶馬水平對臥集大成 BMW R69S

圖片
       關於R69S,得先提到BMW 「Vollschwingen」系列,德文的意思是指涉1955-1969年使用後搖臂全可動的BMW車型,這樣的車型不只直到如今仍風靡全球,對於BMW而言,這也是第一台擁有先進懸吊及高性能引擎的車種。     時間回到1951年,BMW推出了第一台時速可達每小時160公里(也就是時速100英里)的市售車R68,也被稱為「100 mile racer」,這也是R69系列的前身,在數次ISDT(International Six Days Trial)競賽中,R68也都拿下了不錯的成績,擁有當代BMW最好的性能。但R68的產量也極為稀少,共生產1452輛,十分稀有。     不過,當時的BMW機車全車系,後避震仍然配備著柱塞式後避震(plunger rear-wheel suspension),這是從戰前1938年R51便開始使用的後懸吊形式,沒有獨立可動的搖臂,雖有避震結構,但行程不足。為了因應性能越來越優秀的引擎,整體懸吊勢必也得跟著進化。      1955年1月,在布魯賽爾的車展上,BMW公布了裝備有全可動搖臂以及Earles-fork前叉的R69及R50,隨後1956年也推出600cc的R60,除了全可動後搖臂,傳動軸也變成包覆式不再外露,傳動軸泡在機油中,靠機油潤滑,耐用性高上許多。 BMW R69S標誌性的防甩頭旋鈕上有紅點,這是R69S獨有特徵,並且當時的BMW鑰匙都是通用的,意即你可以拿自己的鑰匙去發動別人的BMW      但大家也注意到了吧,R69的後綴沒有S,因為R69S要到1960年才登場,這裡也要提一下當時德國市場的情況。     當時西德的機車工業面臨汽車工業的衝擊,許多機車廠隨後也都轉向專門生產汽車,比方NSU,BMW Motorrad也不例外受到了市場衝擊,而且摩托車作為休閒興趣的觀念在西德還未成形,二次大戰前,機車被作為重要的通勤交通工具,裝載邊車的機車也被視為優秀的旅行載具,但戰後汽車工業的發展,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優勢逐漸被取代,可以抵禦寒冬的汽車在歐洲的銷量逐漸成長,且同樣的價格,多貼一點可以買遮風避雨的金龜車,為什麼要買重型機車呢?     當時一台R50/2的官方售價為3130馬克,以1960年 馬克對美元匯率 換算,4.17馬克等於1美元約為750美元左右,但同時期的金龜車(Vol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