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碎念/ 車好不好騎 到底指的是什麼?
最近因為疫情,上網時間增多,在查找資料時也找到ARTC的機車噪音標準網站,至少2000年後的車,都還算可以找到最大馬力數據,運氣好一點還可以找到在幾千轉時產生,可以發現,我們常常抱怨的B3U野狼傳奇125 M5 PA12C,最大動力竟然有10.3kw,約等於14P,但如果看KTR150,竟然才9.9kw,約莫13P。
總之,輸出特性不同,但兩者只看馬力,可能還以為野狼比較會跑,但這有太多變數了,真的不能這樣比。
總之扯了這麼多,我想表達的是,每台車輸出特性不同,有人堅持XX車比較好騎就等於比較快,但騎不慣NSR的人,不敢拉高轉,還是會覺得車子沒力難騎,這也忽略了騎車最重要的一點「享受騎乘」。
台灣的交通發展下,其實機車的休閒性一直很難發展起來,即便是1980開始的大度路賽車風潮(那是地下賽車,跟飆車不盡然類似),那時出現的車種也是以速度掛帥,1960年代至1970年代,在機車數量稀少到只有幾戶人家才有一台機車的狀態下,頒布了一系列法令,除了禁行機車路段增設、二段式待轉,甚至一度傳出禁止50CC排量車雙載以及停產,也間接害死了許多有自主研發的小廠,後來為了石油危機的禁大型重機,更讓機車休閒被打壓得更慘。
在無法盡情享受騎乘樂趣的外在環境,台灣的機車多半是強調方便的速可達,機車只能是通勤工具,多數人也被法規影響,有錢一定買車,買重機要不大羊要不仿賽或性能車。
本田新一代復古街車CB350(或者該稱GB350),上市時就出現不少網友酸動力小、大單缸、這感覺不就很像單用動力、性能表現看野狼的心態嗎?
像最近女友入手的美力80,這樣的車排氣量還不到80呢,但他同樣也有駕駛樂趣,輕巧、轉向輕鬆,不一定需要很快的速度才能帶你到目的地,而是你想與車享受怎樣的旅行。
對我而言,速可達的確方便,多數檔車能辦到的事,速可達都輕鬆達標,甚至更好,但顯然單缸引擎輸出時的規律震動、退檔拉轉時的感受,外加騎姿、隨心控制檔位的人車一體感,才是我想享受的。
我也覺得每一台車都有不同的騎乘樂趣和特性,所以我的玩法是在能力所及的程度下,在各種車型中挑一台車擁有,日後若有能力,想再把同車型的車升級到更老或更帥的車。
回覆刪除真的,而且因為是逐步體驗過的,才更能體會出差異,這樣的升級也才會在刀口上。
刪除